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群专题

怎样做一个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

发布时间:2011-12-06 浏览:3858次 来源:湖北省肿瘤医院

    怎样做一个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

    做一个好医生,是我做医学生时就已立下的志向。如今,我在临床一线已经工作了整整26个年头,接诊了无数的肿瘤患者。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主任医师,感慨良多,病人无数,病情多变,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变化无常的病情,做一个好医生的宗旨却是不能改变的。那么,怎样做一名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呢?当然,精湛的医术是首先必备的前提,除    此之外,我认为好医生还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共情的医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共情是肿瘤医生特别重要的一项沟通技能。患者被确诊患癌症后,主要反应就是恐惧和焦虑,既有来自于对病情的害怕,也有对于治疗费用的担忧,因此他们特别需要医生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而一个善于共情的医生对此可能会有这样的回应:“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医生通过患者的言语、表情、举止,力求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体验患者的情感以及它与患者人格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把对患者的理解传递给患者,以取得患者的认可。记得有一次我上门诊,一位农村来的患者已在走廊的长椅上候诊了多时,我为他检查、诊断、开了住院通知书后,他仍然徘徊在我的桌前,不愿离去。看着他惴惴不安,欲言又止的神情,我便轻轻地问了一句:您在为住院费用发愁吗?他感激地冲我直点头说:“是啊,是啊,家里太穷了,怕是看不起病,住不了院。”我帮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放疗的费用,压缩了一些检查项目和一些治疗药物,直到在他的经济能力能够承担的范围内,最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感激而满意地离开了。

    开放的医生——多与患者沟通医疗信息

    钟南山院士说过:“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是战胜疾病关键的第一步,医生要解决的不是修理身体的一个部件,而是患者整体。”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控制感。过去普遍采用的生物医学模式,医生把病人看成一个简单的生物体,而不是具有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医生只管看病,不管病人的感受,对病人的病情,既不对病人说明,也不对病人解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更强调患者的知情权,患者对医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医生要多与患者沟通医疗信息,并辅之以心理疏导和安慰。值得注意和需要避免的是,医生在向患者沟通和传递医疗信息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医学专业词汇,因为大多数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医生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甚至可能会产生误解,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医生尽可能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

    激励的医生——多鼓励病人与病魔作战

战胜癌症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要有与癌症作长期斗争的顽强精神,一个患者战胜癌症的真正力量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医生要帮助患者克服自身的脆弱,鼓励患者对自已的未来始终充满希望和信心。我经常用身边的抗癌明星来鼓励患者,邀请康复出院的“抗癌博士”来院与患者交流座谈,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我用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办法来帮助和鼓励患者,帮患者把战胜癌症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容易实现的生活小目标,先一步一步实现这些小目标,将貌似不能战胜的困难化整为零,以容易实现的目标让患者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步步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和希望,最终帮助他们把癌魔鬼踩在脚下。

    沉着的医生——对病情的变化不要大惊小怪

    恶性肿瘤目前仍然是医学上尚未攻克的一大难题,病情变化快,治疗过程复杂多样,要求医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合理安排。癌症病人常常有恐惧、焦虑心理,对生活和未来深感沮丧,在他们的心里,医生就是主心骨,是他生存的希望,是他寄予信心之所在。医生对病情变化的任何态度和表情都会深深影响患者的心理,所以,我们医生一定要有沉稳的心理素质,在变化的病情面前,一定要处变不惊,处变不乱。对于危重病人,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存有一线希望,就要竭尽全力。沉稳的心理素质和临变不惊的大家风范,不仅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舒缓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而且还有助于专业技术的正常发挥,有时技术上的不足还可以通过沉稳的风范传递出的信心和人文关怀给予的安慰加以弥补。对病人家属亦如此,医生的沉稳、冷静和信心,对病人家属同样是莫大的安慰。

    目前,虽然医疗环境并不是十分和谐,但当我们穿上白大衣那一刻起就肩负着神圣的职责——性命相托、治病救人。我会竭尽全力去做我可以改变的事情,哪怕很少;我会坦然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哪怕很多;但我绝不会因为有很多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放弃去做那些我可以改变的事情。

    以此与我的同道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