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掠过武汉的树梢,湖北省肿瘤医院放化疗大楼办公室的灯悉数亮起,胸部放疗一病区主任肖创映已打开办公室的电脑,记录下今天主要的工作事项。接下来的十余个小时里,肖创映又要开启他忙碌的一天。8月18日,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湖北省肿瘤医院,全程跟拍记录,通过捕捉肖创映主任工作中的一个个细节,记录下一位医生 “以患者为中心” 的初心与坚守。
早上8点,科室医护晨交班会准时开始。值班的护士、医师分别介绍昨日病房的有关情况,随后,肖创映简要传达了医院发布的本周重要事项,以及科室当天的既定事项和人员安排,做到有计划有分工。
8点15分,晨会结束,医护分别忙碌开。因兼任医疗组长,肖创映与管床医生在电脑前交流当天需重点关注病人的资料,讨论规范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兼顾病人的实际情况、药物的疗效、经济性及医保的可及性。
9点20分,肖创映已带领两位医师穿梭于病房间。查房,是医生与患者、家属最直接的连接点。对着病床上的患者,肖创映时不时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一句句“您不要担心,我们有办法”“ 不知道我刚才说的您理解了没有?”在病房里传递着稳定人心的力量。面对一位刚化疗结束准备出院的食管癌病友,得知家属想两天后带患者去新疆旅游表达孝心,他耐心劝解,“化疗对身体的负担重,旅行太耗体力,等身体养好了再去也不迟。”面对情绪低落的患者,他轻拍对方肩膀,“我知道,作为男子汉,你有压力,但你的病,一般来说,根治的可能性在80%以上,心态很重要,要有信心,我们一起努力!”——这样的沟通,是所有医生日常的必修课。肖创映直言:“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治病也要治心。专业能力是基础,沟通能力与人文关怀同样至关重要,要有责任担当,更要有爱的表达,让我们的诊疗富有温情。”
查房结束已接近11点,肖创映的声音略显沙哑,但脚步未停。他仔细审核医学物理师制定的放疗计划,比对肿瘤靶区和正常组织的放疗剂量参数,方案敲定,便带着患者到机房进行位置验证。合格后,再与物理师、技术员共同实施首次放疗,细致交代注意事项。事后,他又快步返回病房安排工作,直至十二点半,身影才出现在医院食堂。
短暂休息后,下午2点,肖创映到达科室。半小时后,健康讲堂开讲,活动室座无虚席。肖创映站在讲台前,以自己作为肿瘤医生临床亲历的病例以及亲人朋友患癌的家属视角,分享心灵感悟,娓娓道来。“抗癌就像长征,”他声音洪亮,目光扫过一张张忧虑或期盼的脸,“要有必胜的斗志,更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战友。”一小时过去,许多病人和家属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带着抗癌的信心和希望离开了活动室。“‘病人’是两个字,‘人’是基础、是核心。这个人,有身、心、灵,是家庭的人,社会的人。”肖创映反复强调,“医生、病人、家属,我们是一个团队,是支撑生命的‘铁三角’。”
3点半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会议室里,气氛严肃。肖创映与来自胸部放疗科、胸外科、胸内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围坐,共同为复杂的肺癌病例抽丝剥茧,制定个体化、最优的综合治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诊疗会议结束已临近5点。肖创映赶回科室,和管床医生一起,告知病友及家属多学科专家讨论的结论和建议,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进行深入沟通,分析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利弊,并安排下一步实施事宜。
黄昏将至,肖创映的脚步终于可以稍缓,但手机上的工作信息依然闪烁不停。
运动步数破万,不过是许多医生的寻常一天。在这紧凑而充满张力的十个小时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专家的日常,更是整个医生群体的缩影:他们以专业为根基,以责任为驱动。“医生是管理者,”肖创映坦言,“管理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复杂交织的人与事。”他们不仅对抗疾病,更守护着一个个完整的“人”及其背后的家庭。
医师节已至,理解他们奔走的脚步、倾听他们沙哑的嗓音、感受他们肩上的重量,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全文转载自: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